電話:021-68160507
傳真:021-68160512
基地:南通市如東縣掘港街道國信南路9號
電話:0513-84185999
傳真:0513-86911887
郵箱:qhhb@gantiaomian.cn
10月31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向大家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及碳減排有關工作,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新聞發布會由劉友賓主持。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2018年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是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一些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生態環境部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向大家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及碳減排有關工作,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近期生態環境部幾項重點工作。
一、開展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18年10月16日至10月23日,第一批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云南、寧夏等10省(區)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全部完成督察反饋工作。
“回頭看”開展以來,10省(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大整改力度。各地還針對公開的典型案例,迅速開展問責調查,督察進駐期間公開的53個典型案例,相關地方已主動問責513人,其中廳級干部17人,處級干部132人,有效傳導了壓力。根據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做好各地督察整改工作的分析、調度和現場抽查。針對督察整改中存在的問題,視情采取函告、通報、約談、專項督察等措施,對問題咬住不放、一盯到底,以督察整改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部署,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已組建5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將陸續對山西、遼寧、吉林、安徽、山東、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等省份開展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進駐工作。
“回頭看”督察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督察各地整改方案總體落實情況及其成效;重點生態環境問題具體整改進展情況;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建設和推進情況等工作。既查不作為,也查亂作為,堅決查處督察整改中的“一刀切”行為。同時,針對污染防治攻堅戰7大標志性戰役和其他重點領域,結合被督察省份具體情況,每個省份同步統籌安排1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督察。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進駐期間,各督察組將分別設立聯系電話和郵政信箱,受理被督察省份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來信來電舉報。
水源地環境整治任務已完成83% 黑龍江、貴州等地任務完成率偏低
劉友賓:
二、2018年水源地環境整治進入攻堅階段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各地持續推進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工作。按照部署,2018 年年底前,長江經濟帶縣級及以上城市水源地、其他省份地市級水源地要完成排查整治任務,共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276個地市1586個水源地的6251個環境違法問題整治。
專項行動以來,各地按照“一個水源地、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則,推進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取得積極進展。截至10月25日,在今年需要完成整治的6251個水源地問題中,5173個問題已完成整改,完成比例83%,達到序時進度的要求。
從各省份情況看,上海、寧夏已率先完成水源地環境整治相關任務;湖南、山東、浙江、青海、湖北、陜西等6省份任務完成率達到90%以上。新疆、福建、河北、四川、河南、甘肅、云南、內蒙古、海南、廣西、安徽、西藏等12省份任務完成率均在80%以上,基本達到序時進度的要求。
通過清理整治,一大批影響水源地安全的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初步統計,各省(區、市)已關閉、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180個,治理解決工業企業污染問題792個,有效整治碼頭和道路交通穿越問題686個,推動解決農村農業面源污染問題2260個,切實消除了許多重大環境風險隱患,進一步提高了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
距離今年年底不足70天,余下問題多是一些“硬骨頭”,按期完成任務十分艱巨。目前,黑龍江、貴州、廣東、江蘇、山西、江西、天津、北京、重慶、吉林、遼寧等11省份任務完成率未達到序時進度要求。其中,黑龍江、貴州兩省任務完成比例不足70%,后續任務繁重。
針對水源地整治工作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督促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推動實施分類治理,對癥下藥,不搞“一刀切”,切實落實地方黨委政府水源地保護主體責任,建立完善適合本地特色的工作機制,確保按期完成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任務。
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全面建成
劉友賓:
三、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全面建成
為全面反映南海地區空氣質量狀況,提升南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和水平,服務南海地區國家和公眾,通過幾年的努力,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已全面建成,具備PM2.5、PM10、SO2、NO2、CO和O3等6項常規指標,CO2和CH4等2項溫室氣體指標,顆粒物組分(黑炭)以及氣象五參數和能見度,共15項指標監測能力,初步形成南海地區空氣質量監測與氣候變化觀測相結合的綜合監測體系,標志著南海地區大氣環境綜合監測邁出堅實的一步。
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的建成將為南海域內國家和地區公眾提供及時、可靠的環境空氣質量信息,也為研究西太平洋-東南亞區域的大氣傳輸、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提供重要支撐,在推動南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中必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即將召開
劉友賓:
四、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即將召開
經國務院批準,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8年年會將于11月1-3日在北京舉辦,年會主題是“創新引領綠色新時代”。
本次年會第六屆國合會(2017-2021)的第二次年會。會議將聽取國合會“全球治理與生態文明”“綠色城鎮化與環境質量改善”“創新與可持續生產和消費”“綠色能源、投資與貿易”四大課題相關政策研究的情況報告,并討論形成年會給中國政府的政策建議。
會議將設立“邁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圓桌會以及綠色“一帶一路”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發展路徑應對氣候變化、2020后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環境治理、創新引領綠色城鎮化、美麗中國2035、綠色消費與綠色轉型、創新引領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8個主題論壇。
國合會委員、特邀顧問,中國政府相關部門代表,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駐華使節代表,國內外大學、研究機構、企業界和社會組織代表等總計約400人將出席會議。
下面,請李高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李高司長
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的事情
李高: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就“應對氣候變化及碳減排”有關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支持、參與和宣傳。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要求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落實減排承諾,與各方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多年來,我們努力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采取了優化產業結構、節能和提高能效、發展非化石能源、增加森林碳匯、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一系列舉措,取得積極成效。
我們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把握全球低碳發展新機遇,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更好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協同作用。
下面我愿意回答媒體記者朋友們提出的問題。
謝謝大家!
人民日報記者
把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調整到生態環境部 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
人民日報:機構改革后,應對氣候變化職能由國家發改委調整到生態環境部,是否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減弱?
李高: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這次機構改革把應對氣候變化職能調整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關系到國家的全局和長遠,從來都不是某一個部委能夠單獨完成的,需要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需要地方積極落實,需要行業和企業積極參與,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了解我們國家的應對氣候變化管理體制會對這個問題有更好的理解。
我國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這個小組是由總理來擔任組長,規格非常高,同時幾乎所有的國務院組成部門都是這個協調小組的成員,這充分說明了這項工作需要統籌協調。應對氣候變化職能從國家發改委劃轉到生態環境保護部以后,生態環境部需要在統籌協調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同時與各個部門加強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同時也要進一步去推動地方行業落實相關工作。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生態環境部這項職能,我們一定能把這項職能落實好,把我們工作做好。
應對氣候變化是涉及到全球,環境污染治理是國內環境問題治理的工作,但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治理有很大的潛力進行協同增效。機構調整為我們實現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治理的協同增效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這對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是有利的,同時我們國家已經提出了到2020、2030年中長期的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實,生態環境系統有非常強有力的監督體系和監督機制,更好的統籌協調利用好這樣的體系,對推動我們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實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將進一步采取更強有力措施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目標
光明日報: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與實現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是相協同的,隨著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地位穩步上升,并從最初的參與者變成重要貢獻者甚至是引領者,您認為中國今后參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著力點會體現在哪些方面?將有哪些重要舉措?
李高:對于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我們始終認為這是一個需要全球各國合作應對的重大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應對,我們需要持續推進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侯治理體系。過去很長時間當中,中國在推動這樣一項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始終發揮著積極建設性作用。
剛才您也提到,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上升,我們對這個體系的貢獻也在不斷增強,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特別是近幾年來,習近平主席發揮政治領導作用,參與推動引領全球氣侯治理進程,作出重要貢獻。習近平主席親自參加巴黎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方案,而且在巴黎會議過程中,在談判關鍵時候,與有關國家領導人討論談判關鍵問題,為巴黎協定談判定調,為達成巴黎協定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隨后又為巴黎協定的簽署、快速生效作出非常積極的努力。特別是習近平主席親自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了中國批準巴黎協定的法律文書。這在以往工作中是很少見,體現了中方對于推動全球治理進程非常積極的態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出現不確定性的時候,習近平主席向國際社會發出了中國堅定支持多邊進程,堅定支持巴黎協定,百分之百履行自身義務,履行應對氣候變化承諾等非常強力的信號,為全球治理進程不斷向前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氣候變化談判中,我們也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積極發揮作用,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進程不斷向前發展、不斷完善作出自己的貢獻。
另一個方面,應對氣候變化也需要各國的實際行動。我們在積極推動國際合作機制建立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積極開展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面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努力。我們提出了2020年、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目標,而且把這些目標分解到每一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當中,而且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實,采取了非常強有力的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產業結構等一系列強有力支撐措施,取得了積極進展。我們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目標,2017年比2005年下降了46%左右,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我們用這樣的實際行動來推動國內可持續發展,同時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最大努力,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下一步,我們仍然要繼續和各方共同努力,進一步推動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侯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不斷強化各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信心,而且推動各國一起朝著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方向不斷前進。在國內方面,要進一步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來落實我們到2030年的目標,同時還要進一步拓展相關工作,包括進一步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深化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謝謝。
《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向全球展現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中新社: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近日發布《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評估全球溫度升高1.5攝氏度與2攝氏度對氣候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減排路徑,請問您如何評價這個報告?請介紹一下我國在碳減排方面采取的舉措和成效?
李高:謝謝。今年10月初,IPCC第48次全會通過了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全球1.5度增暖特別報告,這個報告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會議決定的授權開展的。巴黎協定也強調我們要實現把溫升控制在2度以內的目標,同時也要向將溫升控制在1.5度以內作出努力。
基于現有的研究成果,全球科學家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形成了這份科學評估報告。在此過程中,中國的科學家也積極參與,很多中國的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報告中有所體現。這個報告主要是評估了全球溫升1.5度的影響和風險,探討了全球溫升1.5度目標可能的減緩和適應措施,并與實現全球溫升2度目標的影響和成本等進行了比較。報告指出,當前全球平均溫度相比工業革命前的水平已經上升了1度,很可能在2030—2052年之間達到溫升1.5度。這個結論向全球展現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提醒各國要堅定向綠色低碳轉型的信心和決心,要采取積極務實的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同時這個報告對于相關的成本也進行了一些評估,我們認為不管是溫升控制在2度以下還是1.5度,都是非常大的挑戰,需要在減緩、資金、技術創新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動。同時我們也認識到要采取相關的行動,需要對科學家的建議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評估,特別是要考慮成本有效性。實現溫升控制在1.5度的目標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這些措施需要付出什么成本,能否篩選出符合成本有效性的措施。同時有些措施我們目前還不具備,還需要進一步部署和加強研究。
科學結論已經明確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我們還要經過審慎評估以采取進一步的應對行動。對中國來講,我們要積極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切實把已經提出的目標落實到位。我們已經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并爭取盡早達峰,我們會朝這個方向加大行動力度,作出更多努力,這對我們國家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和環境保護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在過去很多年當中,在各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和地方行業的積極努力下,我們的目標落實取得了積極進展,剛才我介紹我們到2017年底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了約46%,這個水平已經超出了我們提出的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40%—45%的目標。非化石能源比例也達到了13.8%,離2020年15%的目標也很接近,我們有望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取得非常大的成績,一是自身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二是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推動了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普及,這實際上也是我們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重要貢獻。我們在努力推動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特別是煤炭消費,在這方面也取得積極成效。如果對比2017年和2005年的數據,2017年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是60%,2005年這個數字是72%。如果考慮到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這12個百分點的下降是非常巨大的數字,體現了中國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方面作出的艱苦努力和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巨大貢獻。經過近年來的努力,我們已經初步扭轉了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趨勢,增速顯著放緩,已經顯露出排放進入了平臺期,這也是非常顯著的成效。
下一步,我們還要在新的形勢下,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按照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安排和部署,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工作。謝謝。
今年波蘭氣候大會成功標志是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我們知道,第24次聯合國氣候大會將在波蘭舉行,對《巴黎協定》細則進行審議。請問中國在此次會議上將有何表態?對于大會結果有何期望?
李高:謝謝,今年年底將要在波蘭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這次大會我認為對于提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信心和決心,對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巴黎協定是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進程中里程碑式的成果,也是在各國領導人推動下達成的。習近平主席發揮了重要領導作用,體現了世界領導人風范。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把領導人形成的政治共識落到實處,今年卡托維茲會議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的任務,對中國來講我們非常期待與各方共同努力,推動卡托維茲會議取得成功,成功的標志就是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使巴黎協定能夠在2020年后得到實施。
怎么樣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我想首先我們要遵循巴黎協定的相關授權、巴黎協定相關規定和相關要求。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不是拋開巴黎協定去搞新的東西,而是在巴黎協定的基礎上考慮相關落實措施,核心就是我們要處理好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考慮各國國情。偏離這樣一個原則,我們就很難取得共識,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巴黎協定落實涉及方方面面,巴黎協定實施細則也涵蓋很多內容,包括減緩、適應、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各方面談判要平衡推進,最后有一個平衡的結果。不能只管一部分,不管另一部分,沒有平衡結果,卡托維茲會議最后成果肯定是一攬子的成果,需要對所有要素平衡對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實施巴黎協定當中,我們需要有一個客觀認識,這個客觀認識就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在能力上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要認識到這樣的客觀事實,要把客觀事實反映到實施細則當中。我們在談判當中也感覺到,一個是有些利益方有偏離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傾向,我們希望這種傾向能得以糾正。另外一個方面,在談判當中我們也感覺到有些締約方對某些內容特別關注,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關切不那么關注。比如有的國家提出很詳細的要求,在減緩問題上提出很詳細的要求,實際上不是發展中國家不愿意提供這些信息,但是能力確實有限,而且如果考慮到國家自主貢獻,很多發展中國家提出的目標都取決于發達國家的資金支持,而對發展中國家提出在資金問題上是不是能提高透明度的要求,發達國家又采取了不同標準,這樣就會對談判帶來一些阻礙。
有時候我在想,中國傳統文化教我們怎么做人時候有一條,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我們談判過程中發現有些發達國家好像跟我們的文化顯示出一種差異,采取的是一種嚴于律人,寬以待己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可能對我們達成協議造成困難。我想我們要在談判中積極作出努力,作出中國貢獻,中國貢獻其中一個部分是不是也可以考慮把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智慧貢獻給全世界,推動他們取得進展,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當然剛才講了最重要的任務是完成實施細則的談判,剛才我講實施細則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8月底、9月初的曼谷談判會議上,各方形成的文件有300多頁,怎么把300多頁包含很多不同選項的案文變成我們最后的會議決定,這也有很大挑戰。同時,考慮到這些挑戰,我們對于完成實施細則談判也有一個合理預期,我們要完成,要對關系到巴黎協定實施的主要方面、主要措施,我們一定要達成。也可能不排除還有一些技術性非常強的技術問題,如果時間不允許,我們可以留著以后討論,也不影響我們達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總體框架和主要方面。
另外,我想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會影響到卡托維茲會議成功,就是資金問題。資金問題始終是氣候變化談判中的核心問題,實際上它也是影響到發展中國家能不能有能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多努力和更大貢獻的非常核心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希望發達國家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充分有效的資金支持,作出更加強有力的承諾,提供更加詳細的信息,增強互信,增加發展中國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采取更多行動、作出更多努力的信心,對發展中國家關心的資金方面議題給予積極、建設性的回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順利推動卡托維茲會議談判。
同時卡托維茲會議談判除了以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為核心以外,我們還有一些很重要的活動安排,包括我們要開展塔拉諾阿對話,各國以講故事的方式分享各國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采取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措施行動方面的實踐經驗。我想這樣的對話非常有意義,也非常重要,通過這樣的對話,能夠看到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夠讓大家認識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全球綠色低碳發展,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從而增強各國在未來進一步強化相關行動的信心,這個對話我們也會積極參與。
同時還要召開對于2020年前承諾的盤點。推動全球氣侯治理進程不斷向前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互信,互信的重要前提是大家承諾的事情,要抓緊落實。這樣的活動就是讓我們盤點我們作出的承諾,特別是發達國家已經作出的在2020年前減排、提供資金支持相關的承諾,有沒有落實,還需不需要采取進一步行動。做好這樣的落實工作非常重要。同時我們希望重要的法律文件能夠在卡托維茲會議之前或者期間生效,對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信號。
總的來講,時間緊,任務重,挑戰很大,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但也有很好的消息,前不久在波蘭召開了卡托維茲會議部長級預備會上,部長和代表們表達了努力推動卡托維茲會議取得成功、順利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的意愿,這為我們推動相關談判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段時間以來,中方和有關方面一直在積極開展磋商,與各國就談判問題磋商非常密切。我們跟歐盟進行了磋商,下一步還要跟“77國+中國”發展中國家集團進行磋商,進行跟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基礎四國等集團進行磋商,我們要與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進行磋商。磋商目的就是盡可能尋找共識,推動談判向前走,爭取在卡托維茲會議前盡可能多得事前解決相關技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為卡托維茲會議成功打下堅實基礎。我們也會全力支持主席國波蘭為卡托維茲會議取得成功做的一系列努力,會支持公約秘書處相關工作。我們希望卡托維茲會議能遵循公開透明、協商一致、締約方驅動的原則。我們會跟各方共同努力,積極貢獻中國智慧、中國主張,跟各方一道推動卡托維茲會議取得成功,從而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繼續向前發展,謝謝。
對違法生產、使用和銷售ODS行為 生態環境部的一貫態度是“零容忍”
中國日報:前段時間,生態環境部開展了消耗臭氧層物質專項執法檢查,請問檢查行動的最新進展如何?發現和處理了哪些問題?
劉友賓: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國際環境公約履約工作,把嚴格執法作為鞏固履約成果的重要保障。自從加入《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來,我部及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始終嚴格執法,嚴厲打擊消耗臭氧層物質(ODS)違法生產、使用和銷售行為,堅決采取“零容忍態度”。這個態度是一貫的。
2010年至2018年上半年,全國查處非法生產ODS案件24起,非法使用ODS案件44起,非法銷售ODS案件5起。其中,涉及三氯一氟甲烷(CFC-11)非法生產案件14起,銷毀非法CFC-11約84噸,并拆除生產設施;對非法使用CFC-11的4家企業進行處罰。
2018年8月,我部組織全國各省(區、市)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了消耗臭氧層物質專項執法檢查。此次專項執法檢查一方面從源頭端入手,廣泛收集信息,查找非法生產線索,搗毀了位于遼寧省、河南省的2家非法生產三氯一氟甲烷(CFC-11)窩點,現場查獲各類生產原料177.6噸、非法生產的CFC-11 29.9噸。目前,上述原料及產品已妥善封存,待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相關涉案人員已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另一方面從使用端入手,嚴打非法使用ODS行為,追溯非法ODS來源。全國共排查相關企業1172家,檢測發現10家組合聚醚企業的部分批次物料中含有CFC-11,地方生態環境部門依法對其進行了立案處罰。
今后,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決打擊違法生產使用銷售ODS行為,加強監督管理,對涉ODS違法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
每減少1噸CO2排放 會相應減少3.2公斤SO2和2.8公斤NOx
中國青年報:今年兩會上,李干杰部長表示,生態環境部職能調整打通了CO和CO2。請問在污染物控制和節能減排協同治理方面,貴部有哪些舉措?下一步還將開展哪些工作?
李高:應對氣候變化其中一項核心任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溫室氣體排放最主要的來源是化石能源消費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國的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煤的消費也是導致大氣污染最主要的來源。大氣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在目標措施等方面是有協同效應的,更好地協調相關政策和行動將更好地發揮協同增效的作用。過去幾年我國制定實施了大氣污染治理的行動方案,采取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推動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強化節能環保約束等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通過大氣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的落實,空氣質量顯著提升。據統計,落實這樣的行動計劃在過去幾年當中實現了1.7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提升空氣質量的行動對我們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前面我也介紹了,我們在推動應對氣侯變化目標實施過程中采取了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的一系列措施,在碳強度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們也做過相關的測算,我們每減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會相應的減少3.2公斤的二氧化硫和2.8公斤的氮氧化物排放,所以我國超額實現碳強度下降目標也是為大氣污染治理作出了貢獻。
今后,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轉入新成立的生態環境部,為我們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大氣污染治理的統籌、協同、增效提供了機制體制保障,下一步我們要在應對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大氣污染治理以及更廣泛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在監測觀測、目標設定、制定政策行動方案、政策目標落實的監督檢查機制等方面進一步統籌融合、協同推進。我也相信在生態環境部的部署下,應對氣侯變化工作將繼續推進,同時也將為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發揮協同效應,謝謝。
“認為京津冀今年秋冬季PM2.5等減排目標設定降低了”是對方案的誤讀
路透社:有自媒體認為,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中國開始放松治理污染的力度,以刺激經濟增長。如近日出臺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但去年要求是下降15%,今年的目標太過寬松。對此您怎么看?
劉友賓:按照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要求,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下降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減少天數”提出目標任務,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下降3%左右,汾渭平原下降4%左右。應該說,這個目標的設定是實事求是的,是經過專家反復論證的,是經過有關方面和地方反復研究的,是根據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空氣質量改善的進程而確定的。實現這個目標,壓力還是非常大的,任務也是非常艱巨的。認為今年這個目標設定降低了大氣污染防治力度,是對方案的誤讀。
方案目標的確定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堅持穩中求進。大家知道去年通過攻堅行動很多地方藍天白云重現,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不斷增強,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去年攻堅行動取得的成果里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也有天幫忙的因素。據專家評估測算,在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幫忙”占三分之一左右,即“天幫忙”導致PM2.5濃度下降8.5%左右。今年,在正常氣象條件下,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我們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幫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實際上,我們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為11%以上。
此外,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12月至明年2月,京津冀、汾渭平原氣溫與歷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還要偏高1-2攝氏度,降水量偏低兩成,大氣擴散條件與上年同期相比明顯偏差。綜上來看,完成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任務相當艱巨,大氣污染防治力度依然很大。
二是秋冬季目標與年度目標不存在替代關系,各地需在努力完成秋冬季目標的同時,還要保障實現年度目標。秋冬季目標是指2018年10月-2019年3月,年度目標是全年1月到12月,兩者有關系,但不完全相同。今年前期空氣質量大幅改善為全年目標實現奠定了較好基礎。從“十三五”空氣質量改善進度來看,目前總體上也超過時序進度。雖然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幅度較去年有所降低,但并未降低年度目標要求。
三是尊重空氣質量改善的客觀規律,確定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在區域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包括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等,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效果也不可能立即顯現。要充分認識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往后降低1微克都越來越困難。
為確保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按期完成,我們在攻堅方案中提出進一步任務要求和保障措施。一是強化治本之策,立足結構優化調整,著力建立污染減排長效機制;二是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強對地方和企業的差別化指導;三是嚴禁各地采取“一刀切”方式,嚴格依法依規,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是黨和政府立足中國國情、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做出的戰略抉擇。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定不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全力以赴確保完成既定的各項環境目標任務,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環境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碳排放交易體系從啟動到實際交易 需要經歷一段時間作相關工作準備
經濟觀察報:自去年12月,我國啟動碳排放交易體系以后,目前我國碳市場建設情況如何?有媒體稱,目前碳市場仍沒有完成一筆交易,沒有實質性進展,請問存在哪些問題?
李高: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這項工作也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扎實工作、逐步推進。
剛才我講扎實推進,怎么體現?早在2011年,我們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重慶、廣東和深圳等7個省市就啟動了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為建設全國碳市場摸索規律、探索經驗。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相關的省市做了非常大的努力,體現了敢于創新的擔當精神,相關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截至今年8月底,試點地區的碳排放配額交易量達2.6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交易額約60億人民幣,企業的履約率保持較高水平,試點碳市場范圍內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現“雙下降”,試點地區在碳市場制度建設和實際運行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培養了專業人才隊伍,這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地方碳交易試點工作自2011年啟動,但實際交易是在2013年6月以后陸續開展的,存在一定時間差,也就是說碳市場的工作需要一段時間作相關工作準備。
在推動地方試點的過程當中,我們在與我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基礎上,從制度建設、市場管理運行的各方面積極學習借鑒國際經驗,特別是歐盟和美國加州的碳市場。同時,我們也從國際碳市場實際運行出現的問題當中認真汲取教訓,逐步的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
去年底,經國務院同意,我們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志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正式啟動。這個方案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一項重要成果,明確了我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提出了碳市場建設各方面的目標任務,同時也明確了率先從發電行業起步,按照先易后難、穩中求進的安排,分階段、分步驟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強防范金融等方面風險的工作要求。碳市場建設還要充分發揮碳市場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作用。
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后,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第一是持續推進完善全國碳市場的制度體系建設,核心就是要推動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作為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的基礎的法律框架,目前條例草案已經形成,并已經過多次修改,這項工作我們正在和各相關部門積極協調,爭取盡快出臺。同時,我們也將加快出臺包括碳市場管理辦法、企業碳排放報告管理辦法、核查機構管理辦法等相關配套制度,這些工作在技術層面已經過反復的討論、研究,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方案,在管理條例出臺以后我們將適時推出相關配套管理制度。
此外,我們還持續推進全國碳市場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是初步建立了企業碳排放數據報送系統,下一步將加以優化,跟地方系統進行對接,更好發揮作用。二是要建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這些系統的建設都是非常復雜的工作,我們前期已經提出了相關工作方案,下一步將盡快優化完善方案,加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碳市場的實際運行奠定基礎。
第三,我們持續推進重點排放單位的歷史碳排放數據報告、核算和核查以及檢測計劃的制定工作,督促指導地方全面完成2016年、2017年排放單位歷史碳排放數據的報送、核算和核查相關工作。碳市場建設的關鍵點就是排放數據,數據質量決定了配額分配的精準程度,也決定了碳市場運行的效果,有大量的工作要開展。我們將在為確保數據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相關的配額分配方案。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明確了從發電行業起步,圍繞發電行業我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9月6號生態環境部召開了發電行業參與全國市場的動員部署會,發電行業的行業協會,相關企業集團、第三方核查機構和地方政府均參加了會議,會議目的就是對于整個發電行業做動員,督促做好發電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準備工作。我們還對發電行業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工作,進一步抓實發電行業參與碳市場相關工作。在此基礎上,我們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指南,在摸清數據的基礎上,科學制定配額分配技術指南,指南出臺后還要開展相關配額試算,對指南進行檢驗驗證。此外,我們也圍繞碳市場開展相關能力建設,包括對相關部門的能力建設,對地方的能力建設,對相關企業的能力建設和對第三方核查機構的能力建設。以上工作工作量很大,需要我們作出很大的努力。
在完成好相關的技術準備、建設好基礎設施后,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對整個系統和市場交易的各個環節進行檢驗,看看我們的體系是不是穩定可靠,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會過渡到實際交易。前面我也說到,從地方試點的實際情況和國外的實踐經驗來看,從啟動這個體系到實現交易,需要經歷一個過程,我們希望通過積極的努力、扎實的工作,使得這個過程盡可能縮短,但時間要服從工作質量,建設全國碳市場是我們重要的工作目標,確保碳市場的平穩啟動、平穩運行前期也還有大量扎實的工作要做,我們也將盡全力推動碳市場盡快實現交易,謝謝。
汾渭平原攻堅行動方案印發 提出秋冬季PM2.5下降4%左右濃度目標
北京晚報:近日《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正式印發,請問對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該方案有哪些特點?在大氣污染治理上的針對性在哪里?
劉友賓: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策部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和長三角、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調小組先后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相關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攻堅行動方案已正式印發,長三角地區攻堅行動方案即將印發。
近年來,汾渭平原三省不斷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一是結構性污染較為突出,重化產業聚集,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運輸結構偏公路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散煤清潔化替代、“散亂污”企業的綜合整治、“公轉鐵”的進展相對緩慢滯后。三是治污壓力傳導還不到位。
汾渭平原攻堅行動方案提出了空氣質量改善目標: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4%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4%左右。汾渭平原攻堅行動方案充分借鑒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的經驗,針對本地區存在的突出問題,對調整優化產業、能源等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方案,以及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進行了部署。
方案著重強調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穩妥推進冬季清潔取暖。堅持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堅持以供定需,以氣定改;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同時,做好應急預案,切實做好“壓非保民”工作,確保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二是全面開展“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在整個工作推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和嚴格禁止“一刀切”,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堅決避免以生態環境為借口緊急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堅決遏制假借生態環境保護名義開展違法違規的活動,對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要嚴肅追責問責。
三是嚴厲打擊“黑加油站點”。油品質量是解決機動車污染問題的突出短板,“黑加油站點”嚴重影響機動車污染治理成效,必須予以堅決打擊。同時研究建立長效監管機制,防止個別“黑加油站點”死灰復燃。
四是不斷強化揚塵綜合治理。對施工工地揚塵,要做到建筑工地“六個百分之百”,將揚塵污染防治納入文明施工的管理范疇,建立揚塵控制責任制度。
五是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對一些不滿足環保要求的企業,沒有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不符合產業、環保政策的企業,要實施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和運輸,對重點行業錯峰生產要細化到具體生產線、工序和設備。同時,對于達標排放的標桿企業,堅決反對納入錯峰生產。
六是要落實黨政主體責任。切實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對工作不力、推進緩慢的地方將嚴肅追責問責。
中國煤炭消費和煤電逐步減少是大趨勢 總體政策方向和力度沒有變化
華夏時報:有外媒報道稱,當前中國的煤電裝機容量依然在增多,煤礦生產量也在增加,請問這是否會給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上增加壓力?
李高: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控制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消費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措施。在過去的很多年當中,中國努力采取措施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在淘汰小發電機組和落后發電機組方面采取了非常強有力的措施。目前中國煤炭機組的效率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時從效果來看,我前面已經介紹過,煤炭消費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例從2005—2017年出現非常大的下降,從占72%下降到60%。對很多國家來講這個量是難以想象的,這也顯示了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控制煤炭消費的決心和措施的有效性。
我前面也介紹了,因為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包括對煤炭消費的控制,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取得了顯著成效,已從快速增長逐步過渡到增速降低,接近于進入平臺期,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成效。
但是我們也要客觀地認識到,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結構調整都是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即便有一些反復也是正常的,就像經濟發展當中的波動一樣。我們的總體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沒有任何變化,會進一步強化對煤炭消費的管控,進一步把政策的重心集中到更好地發展非化石能源上來。我想中國煤炭消費和煤電逐步減少是大趨勢,應該以客觀的態度來看待,這不會影響我們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任務。謝謝。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要有長遠眼光 要給城市留下更多生態空間
第一財經日報:近期,石家莊某地填埋黑臭水體,以及江蘇揚中等個別地方反復用清水沖洗河道,走捷徑治理黑臭水體的做法,引發不少關注。請問生態環境部對此有何評價?
劉友賓:我們注意到相關報道。最近我們邀請記者朋友們參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相關工作,朋友們發了很好的報道,我們對大家表示感謝。黑臭水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存在短板,導致城市的污水和垃圾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污染了河流。
我們一貫主張治理城市黑臭水體要堅持標本兼治,解決黑臭水體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污水、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體系,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實現黑臭水體治理長治久清。
對黑臭水體的整治只是城市的基礎性、基本性、底線性工作,不是生態環保工作的全部。一些城市因為歷史原因,水體面積逐年減少,普遍缺乏生態空間。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一定要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更寬廣的視野,不是僅僅治理好幾處黑臭水體就完了,應該讓城市有更多鳥語花香的生態空間,給人民群眾更多的美好家園感、環境幸福感,真正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所以一般情況而言,我們不贊成用簡單的填埋等方式消除黑臭水體,還要對當地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體系進行嚴格檢查。如果檢查發現,地方沒有建立完善的污水、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體系,即使水體被填了,我們仍然認為這些地方沒有完成整治。因此,我們會對治理黑臭水體的根本措施是否落實到位一抓到底,反復檢查,確保黑臭水體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留下更多生態空間。
二氧化碳人均排放或歷史累積的人均排放量 我們遠遠低于很多發達國家
封面新聞:有外媒指責中國,說中國是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您怎么評價?
李高:謝謝你的問題。當今的氣候變化是由于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無節制地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發達國家對于造成氣候變化是最大的責任者,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當中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責任是有區別的,發達國家有更大的責任。我覺得可以從幾個角度看待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一方面看到我們的總量,但另一個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果衡量人均排放或歷史累積的人均排放,我們要遠遠低于很多發達國家。
之前我也講到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在看到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量的約30%,為實現全球的共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同時,中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采取了堅決、有效、有力的措施。前面我也介紹了,我國提出了到2020年和到2030年的氣候行動目標,并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當中,這些目標是在國內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目標,加強了應對氣候變化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的力度。從實踐來看,我們在實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當中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也是全球最多的。
所以只要本著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廢氣處理設備 - 有機廢氣處理設備 - 工業廢氣治理領航者-上海乾瀚環保歡迎您!
乾瀚環保整理編輯,部分內容來源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